当前位置: 首页 > 清风廉韵 > 家风故事

【益阳家风故事】(16)直以国家为性命,每于患难著文章——当代屈原夏思痛的家风故事

来源:桃江县纪委 作者:刘海波 发布时间:2017-12-05

大爱家风

桃江武潭枫田夏氏是明清时期益阳的名门望族,世代以诗书为业,其族人于明清间中进士举人者达数十人,秀才名儒,几至数百,并逐步形成了崇道重德、忠君爱国、博学守礼、仗义疏财的良好家风。子继孙承,瓜瓞绵绵;英贤辈出,誉盈三楚。

夏思痛(1854~1924),名寿华,字小范,号卓春。湖南益阳桃江县武潭镇人,中国同盟会会员,旧民主主义革命活动家,爱国诗人。1924年6月23日,夏思痛决心效仿屈原,以死唤起更多爱国者救国,跳入长江遇救后,绝食三日而死。

夏思痛是枫田夏氏的第十七代孙,他的祖父夏肇曙为人轩昂磊落,博学谦虚。道光二十七年(1848年)大饥荒,路殍相望,官府的救荒政策却迟迟没有下达,夏肇曙忧心如焚,寝食难安,他不但将自家存粮半价粜给灾民,免费送给邻里,而且反复奔走于邻境的富裕人家,劝导他们就近开设粥厂,赈济妇孺,救活了许多饥民。不到两年,他因积劳成疾,病逝于家中。

夏思痛的父亲夏哲臣(1827~1879)曾在益阳县衙担任善行修职郎(清末正八品官衔)。他乐施好施,凡有告急者,无所不应。咸丰、同治期间,谷价暴涨,富人囤积居奇,他却以平价粜谷,或夏借秋还,不取一毫利息。凡事只要有利于众,虽有损于己而无所顾忌。

1874年起,夏哲臣开始杜门简出,日日都在家中研读经史子集,摘录有关立身行己、世道人心的至理名言,编辑成卷,用以教子。他最为注重王阳明的“良知说”。他曾对夏思痛说:“阳明先生本良知以立教,即知即行,直截了当,实广开方便之门。”嘱他潜心研习,用心体悟。1878年底,夏哲臣卖掉了最后一处产业,以偿还因贴款行善而负下的债务,并叮嘱夏思痛兄弟四人说:“古人云:‘贤者遗后以礼义,不贤者遗后以货财。’我虽然不是贤者,但没有财产留给你们,你们一定要奋勉自立。”

夏思痛的堂伯父兼启蒙老师夏心陔是清末宿儒,博览载籍,淹贯古今。夏思痛从六岁起就在他的私塾里学习蒙经句读。夏心陔经常给夏思痛讲解中国内忧外患的艰危局势,教育他“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使夏思痛在青少年时期就萌发了爱国之心,立下了报国之志。

章太炎1917年9月亲笔书赠夏思痛的【楚虽三户】匾额

祖父、父亲的大义仁爱,伯父的爱国心肠,家传的王阳明“心学”,使夏思痛养成了高尚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三十年救亡革命的过程中,他文武双修以立功,功成不居以立德,著述等身以立言,实现了“真三不朽”。

功勋卓著

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夏思痛投笔从戎矢志救国,并改号“思痛”以明志,奔走革命达三十年之久。他谋刺过西太后,檄讨过袁世凯,辅佐过黎元洪,警告过徐世昌,追随过孙中山。他走遍了中国的二十二个行省,曾三次流亡日本,并周游南洋各岛募集过起义革命的经费。他先后组织、领导、策划或参加了湖北自立军起义、云南周云祥起义、立宪运动、广州新军起义、广州黄花岗起义、云南临安起义、昆明重九起义、二次革命、护国运动和两次护法运动等革命活动,荣获二等嘉禾勋章,被孙中山誉为“革命模范”。

1921年6月,夏思痛受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的林伯渠影响,开始接触马克思主义思想,并在后来的《呓语》一书中提出了彻底进行“社会主义”革命的主张。晚清巨擘章太炎曾亲书“楚虽三户”匾额赠给夏思痛,以示赞许;湖南省长刘人熙曾撰写“直以国家为性命,每于患难著文章”对联赠给夏思痛,以示敬仰。

1924年 6月23日(农历五月二十二日),因见军阀混战不休,人民流离失所,余生救国无望,夏思痛仿效屈原,愤而在汉口鹦鹉洲投江自杀,以提振人民的爱国救亡士气。垂毙遇救,他拒医绝食,只求速死,遂于6月26日辰时逝世,享年七十一岁。武汉、长沙、益阳、武潭等地先后召开隆重的追悼会祭奠,孙中山、吴佩孚、萧耀南、夏曦、张子清等国、共两党政要和地方各界名流共致挽联一千余副。他被时人誉为“当代屈原”、“民国伟人”、“纯粹革命家”、“民党鲁殿灵光”。

清正廉明

中华民国建立后,夏思痛口不谈功,力辞名位,只出任了云南河口督办一职。在任期间,他极力抵制法国人的侵略,维护国家主权:一是迫使法国停止对前往越南谋生的中国人征收“通过税”;二是迫使法国殖民当局依约引渡逃入越南的中国刑犯。

关于夏思痛淡泊名利的故事,现存为数不多的史料中亦有许多记录。《琼游笔记》中就有多则退返沿途地方官奉送“程敬”、“随敬”的日记,如:“归宿,潘东原(文昌县知事)遣人致程仪六十大元,随封八元,返之。复至,复返之,乃止。”

他为人质朴,生活严肃,不事声色,早年妻死子亡,茕茕独身。民国元年,他的老朋友吴尧拟赠一妾给他续嗣,他婉言辞谢说:“国难未已,何以家为?”护法运动时,孙中山见他功高无禄,老境凄颓,拟每月赠四百元给他作生活费,他坚辞不受。1922年冬,湖南军阀赵恒惕派人专程到汉口送三千元给夏思痛,想堵住他的嘴巴,不再批判“联省自治”,他退还两千元给来人并说:“我的骂赵书籍正需一千元作印刷费。”

1914年3月至5月,夏思痛以广东省长公署参议的身份考察琼州,沿途督办昭雪冤案数十起。每逢有人拦路鸣冤,他必定停车下马,接下诉状并派人核对查实证据和案情,分析原案件错在何处,鸣冤者因何蒙冤,尤其注重查找是否有官绅勾结、行贿受贿、尸位素餐的因素存在。查实之后,他并不干涉地方行政司法,直接审理案件,而是一方面就相关疑点致信该县知事,着其重新审理;另一方面在诉状上亲笔批示,差官邮专门送到县衙,并要求该县知事将该案的审结情况上报省长公署备案,以便督查到底。

t2_201109071151313386

1921年10月22日,孙中山给夏思痛写了一封亲笔信,对他的功勋品格给予了高度赞扬和充分肯定:“我公劬劳国事垂数十年,救国之心,老而弥笃,宁有利禄之见存?即同侪中,宁敢以是见疑者?!”

著述等身

在长期的革命生涯中,夏思痛或遇事而记,或因时而著,或有感而发,或愤世而骂,创作了大量诗文,仅公开刊行的著作就有《蓬心集》、《小游仙诗》、《琼游笔记》、《南洋》、《香江狱记》、《呓语》等18部,另有序、传、墓志铭、碑文、墓表、议论、记说各若干卷,书札若干卷,杂俎若干卷,今体诗若干卷,甲午至甲子三十年日记。

1915年,他在《南洋》中指出:“今日世界,一经济竞争之世界。武力之竞争,不过经济竞争之补助品耳。有心国事者,自当以经济竞争为下手之方。”六十三年之后,1978年12月,中共中央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以全面发展经济为目标的改革开放政策。

1922年3月,中国共产党秘密成立还不到一年,而年已六十九岁的夏思痛便在《呓语》中表达了对中国未来命运的期望:“今日之国危,尧舜无能支,今日之心死,孔孟无能起,或有商鞅其人堪整理;今日之武孽,虎狼无此烈,今日之官妖,鼠狐无此骄,安得社会主义一铲刨。”二十七年后,1949年10月1日,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人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实现了“商鞅其人”与“社会主义”的完美结合。

夏思痛先生部分著作书影

满门忠烈

受夏思痛爱国主义精神的影响,其乡人投身于救亡革命者风起云涌,桃江地区(尚未置县)当时人口不过15万,而先后在军中任过师长、少将以上职者,竟达48人之多。仅枫田夏氏一门,就有中共缔造者之一、共产国际远东各国共产党及民族革命团体第一次代表大会代表、中共第五、第六届中央委员夏曦;中共地下党员、益阳共产主义运动奠基人、东北抗日义勇军宣传处处长、国民革命军第七十九军中校军法处长夏百源;抗日名将、国民革命军第二十集团军中将总司令夏楚中;中共地下党员、抗日阵亡将领、国民革命军第七十九军军需处长、少将副员夏立表;国民革命军湘站少将站长夏松;还有为护国、北伐、抗日、解放及抗美援朝而牺牲的烈士夏梅生、夏云封、夏侠农、夏开烈、夏友冬、夏松友、夏铎、夏国衔、夏国炳、夏立群、夏国权等。他们为挽救中华民族的危亡而前赴后继,彰显出了一个爱国家族的精神风范。

若推及益阳、湖南,则英烈辈出,不可胜数。夏思痛、宋教仁、黄兴、蔡锷等湘籍革命先驱,为湖南播下了民主革命的火种,从而使湖南这块热土成为了中国民主革命的人才宝库。而其中应尤以夏思痛为最,因为他从事革命斗争的时间最长,且在立德、立功的同时,颇多立言,更以怀沙壮举唤提民气,所以,他对湖湘志士的思想促进和精神鼓舞起到了百年树人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