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三原籍益阳县新市渡高村,他青年时即告别双亲,几十年戎马倥偬,南征北战,是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共和人民解放军无线电通信事业的先驱、新中国档案事业的开拓者和杰出领导人。建国后,身居京城,公务冗繁,很少回家乡。但他关心桑梓、眷念故园之情老而弥笃。
每当见到赴京探望他的乡亲或出差北京的同志,他总是显得格外高兴,那亲切的话语,地道的乡音,朗朗的笑声,令人难以忘怀。他谆谆告诫家乡同志“要靠山吃山,问山要宝”“要抓粮食,抓副业,把经济搞活,由穷变富”“要在桃花仑多栽果树,在鹅羊池多养鱼鹅鸭,充分利用山水资源为民造福,使这两个地方名副其实”。
当听到有的地方出现乱砍乱伐现象时,曾老满怀忧愤地说:“这怎么行?!要赶快制止,不然,到头来只剩下光秃秃的岩山,可我们的后代总不能靠石头过活呀!”
他把平时省吃俭用积下来的钱,除部分交作党费外,余下的多次寄给家乡。村里用这些钱买了农药、化肥,种植了果树。当收到家乡寄来的照片,看到昔日的荒山已成为一片片翠绿的果园时,他高兴得合不拢嘴。
1984年4月,益阳县党史办几位同志到曾三家里,请他题写“资江烽火”书名。尽管他当时右手刚动手术,伤口未愈,仍然满口应允了家乡人的请求,并且一边写字,一边风趣地说:“你们看,我喝了10多年资江水,却连‘资江’二字都写不好,真是惭愧哟!”
“故土芬芳,引游子常兴归念;祖国昌盛,盼家乡急起腾飞。”
这是曾老生前赠给家乡的题词。这题词,凝聚着老人对故园的深切思念,倾注着老人对家乡的殷切期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