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史故事•清风徐来】(94)张昆弟:赴法勤工俭学的精英(一)

来源:市纪委监委宣传部 驻市委办纪检监察组 市委党史研究室 作者: 发布时间:2024-08-05

  张昆弟,号芝圃。1894年3月18日出生于原益阳县(今桃江县)板溪乡龙西村。

  志存高远,参与创建新民学会

  幼时父母双亡,张昆弟由祖母、叔父抚育成人,1907年到益阳高等小学读书,1913年,考入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他充分利用这里的良好学习环境,珍惜分秒,发奋读书。由于他学习勤勉,功课、品德在班上都是名列前茅,深受老师和同学的爱戴,在学校内部举行人物互选时,全校11个班共400多名学生中,张昆弟排第四名。他在一师读书的五年中,经常和毛泽东、蔡和森、罗学瓒等志向远大的同学一起研究学问,探讨个人前途和天下大事。

  在毛泽东、蔡和森的倡导下,经过近一年的筹备,一个“以革新技术、砥砺品行,改良人心风格”为宗旨的新民学会,于1918年4月14日在刘家台子蔡和森家成立,张昆弟参与了学会的创建工作,是这个学会重要活动骨干之一。

  1918年6月,张昆弟在湖南第一师范毕业。毕业后,他在湖南大学筹备处自修。之后,杨昌济先生带来北京正在组织赴法勤工俭学的消息,新民学会组织召开会友会,着手在湖南组织赴法勤工俭学运动。张昆弟对这种既工作、又求学的办法极表欢迎,决定实践“会友向外发展”的方针,最先参加了赴法勤工俭学。

  赴法勤工俭学,寻求真理

  1918年,张昆弟进入保定育德中学留法预备班补习了一年法语。1919年12月到达法国开始勤工俭学。

  初到法国的张昆弟,费尽周折在法国北部的香拜尼找到了一家工厂做工,为使全体勤工俭学学生都能工读,他多次与李维汉、罗学瓒等新民学会会员联系,发起在法留学生组织“工学励进会”。1920年2月,在巴黎华侨协社召开了“工学励进会”成立大会,张昆弟被选为负责人之一。他每天除做工外,还挤时间阅读法译马克思主义和俄国十月革命的书籍,思想渐渐向马克思主义转化。同时,他还进行调查研究,通过与工人的广泛接触,更加促进了这种思想的转变。他在《法国北海岸之华工》一文中,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分析了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工人的出路问题,指出:“工人想要得到健康的衣、食、住,在现在这种资本制度底下,不想别的法子,无论工资增加到什么地步,都是不行的,非全世界工人全体有彻底的觉悟,把这种万恶的资本制度根本推翻不可。”

  1920年8月,“工学励进会”更名为“工学世界社”,并于同年12月27日至31日,在蒙达尼召开了第一次年会,讨论和修改了宗旨,张昆弟、李维汉邀请蔡和森在会上就“改造中国与世界”作了长篇发言,针对社友中出现的革命与改良两种主张,作了理论上的分析和批判,“工学世界社”的宗旨实现了向科学社会主义的转变。

  坚持斗争,

  捍卫赴法勤工俭学学生正当权利

  张昆弟在留法勤工俭学期间,参加和领导勤工俭学学生进行三次重大斗争:第一次是1921年2月28日,400多名勤工俭学学生为争取“吃饭权、工作权、求学权”向中国驻法公使馆进行请愿的斗争;第二次是同年7月,反对北洋军阀政府同法国秘密进行“卖国借款”的斗争;第三次是9月发动的“争回里大”,进占里昂中法大学,反对校长吴稚晖不招收勤工俭学学生的斗争。在这些斗争中,张昆弟表现了大无畏的革命精神,“无愧为赴法勤工俭学学生中的精英和领袖”。

  1921年9月,张昆弟等领导和参加的“以开放里昂大学为唯一目标”的斗争,被留法勤工俭学学生称为“小的十月革命”。当时北洋政府募捐勤工俭学资金,在法国里昂筹办了中法大学,名义上是为勤工俭学学生找求学出路,可是把持这所学校的校长吴稚晖却从国内招来一批官僚富商子弟,对已在法的勤工俭学学生一个不收,于是激起全体留法学生的极大愤怒。9月中旬,张昆弟、蔡和森、赵世炎、陈毅等率“先发队”冲进里昂大学,不料吴稚晖勾结法国当局,派出军警将他们拘捕。面对残暴的武装镇压,张昆弟表现十分勇敢而坚强,在被押送法国兵营看守的途中,高呼“誓死争回里大”的口号。在关押期间,他隔着铁窗用法语向前来采访的新闻记者、各界人士说明事实真相,博得了法国工人、学生的同情和支持。在狱中适逢第十个“双十”国庆纪念日,蔡和森、陈毅、张昆弟等一起开展了绝食斗争。经过28天的狱中斗争,法国政府以“从事布尔什维克活动”和“扰乱治安”的罪名,于10月18日深夜将被捕学生强行遣送回国。就这样,张昆弟被迫结束留法勤工俭学生活回到国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