褚玠(528-580),字温理,河南阳翟(今河南禹州)人,南陈官员。褚玠为人刚毅,决策果断有魄力,善于骑射,又博览群书,下笔成文。为官清廉勤政,两袖清风,凭借自己的才能和度量得到大家的赞许。历任通直散骑常侍、中书侍郎、山阴县令、御史中丞等职。
太建年间,山阴县有很多不法之徒,前后县令都因贪污被免官。陈宣宗对中书舍人蔡景历说:“会稽山阴是个大县邑,很久没有好的县官,你在文士之内,想一想哪个人合适。”蔡景历推荐了褚玠,皇帝说:“很好,你的话和我的意思一样。”于是任命褚玠为山阴县令。山阴县的张次的、王休达等人与几个狡猾的官吏勾结起来做不法之事,帮助丁口多的大户把能担负赋税劳役的成年男子隐匿起来。褚玠给张次的等人上了枷锁,并将情况奏告朝廷官署。陈宣宗下诏加以慰劳,派遣使者帮助褚玠进行检查,共查出有应服兵役、劳役之人八百多户。
当时山阴县有个叫陈信的富人,通过谄媚被皇帝宠幸的舍人曹义达得势,陈信的父亲陈显文更是仗着曹义达的势力任意妄为欺压百姓。褚玠于是派人捉住陈显文,打了他一百鞭子,官吏们见状个个吓得大腿发抖,无人再敢触犯法令。陈信怀恨在心,后来凭借曹义达诬陷褚玠,褚玠因此而被罢免官职。
《浙江通志》记载:“玠在任清廉勤政,两袖清风,离职时竟无以自给,只得留在当地种菜度日。皇太子闻知此事,亲自赐票二百斛,始得还都。”
有人讥讽褚玠的才干不能担任县令,褚玠回答说:“我为朝廷征收运送的钱粮,不比其它县少,而且除贪治暴,使奸吏心惊胆战。如果说我没有搜刮民脂民膏供自己享用的才干,则确实如您所讲的那样;如果说认为我不通晓管理政事,我不服气。”当时人们认为的确如此。
清风寄语:
褚玠的才,在为民办实事、为国惩贪腐;褚玠的德,来自于勤廉的作风。
“德”是政治品质和道德品行,“才”是工作能力和业务水平。党员干部需要有与事业发展要求相匹配的能力和水平,才能坦荡做人,才能团结群众,才能在党和人民的事业中大展宏图。
“德”是干部的立身之本、从政之基。少了“德”的自我修养,干部的“才”很容易偏离正确轨道,滑向个人主义和腐败的泥潭,危害党和人民的事业。德不配位,才干越强,危害越大。
广大党员干部要真正成为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干部,具有对党忠诚的政治品格,求真务实的政治气魄,公道正派的政治操守,甘于奉献的政治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