储礶,明朝泰州人,字静夫,成化年间进士。为官二十余载,清廉耿直,办事公正,以荐引贤才、为人耿直著称。储礶是一位清正廉明、办事公道踏实、以国家人民利益为重的贤吏,留下了较好口碑。
弘治七年(1494年),吏部尚书耿裕赏识储礶为人,将他从南京调到北京任考功清吏司郎中,负责对有关官员进行考核。储礶到任后,处处出于公心,坚持任人唯贤。中书舍人丁玑、进士李文样、考功主事张吉、王纯等人都是敢于直谏的官员,可是明宪宗反而将他们革职。孝宗接位后,储礶毅然上书推荐这几个人,使他们一—重新得到任用。
储礶对官吏的考评从不徇私情,不以个人感情用事,品评人才一律按章办事,从不迁就,也不怕得罪上司。
一次,史部尚书耿裕和他一起考核一个官员,作出了“平庸之辈”的结论。后来,耿裕却不过情面,以上司的身份予以修改,储礶不仅没有答应,还当着下属的面正颜厉色道:“公所执,何异王介甫?”(王介甫,即王安石,主持变法时因在选人用人问题上把关不严,导致失败)弄得这位尚书非常难堪。耿裕自知理亏,不得不羞愧地接受批评而维持他的“原批”。
还有一次,在考核官吏时,他发现刑部员外郎傅锦在南直隶通州知州任内贪财甚多,便立即上书请求将他免职。又发现如皋县令不称职,擅长吹牛拍马,决定免其官职。那个如皋县令私贿某太监,托他找储礶说情,储礶非但不给这个太监面子,反而以此为典型,将此事予以公开,当着众人在署厅电宣布“某某杂职尚能自检,有以进士宰邑反不能自立,县托内侍干请乱法!”使得那个如皋县令狼狈不堪。
当时一些为官者慑于他的正气,无不小心翼翼,私下相互警戒说:“储公阳秋可畏!(阳秋:原作“春秋”。《春秋》为古代寓褒贬、别善恶的编年体史书,这种有褒有贬秉笔直书的笔法,使有问题的人觉得可怕)”与他同朝共事的官员对他也是既尊敬又畏惧。
清风寄语:
考核官员处处出于公心,不徇私情;评定人才一律按章办事,不讲情面,储礶的公正令别有用心者心生畏惧,树立了正确的选人用人导向。
为政之要,惟在得人。正确的选人用人导向,是党的事业成败之关键。所谓“用得正人,为善者皆劝;误用恶人,不善者竞进”。把握好选人用人导向,选出组织放心、群众满意、干部服气的干部,就能进一步激励干部担当作为,营造干事创业的良好氛围。
换届之年,实质上换的就是作风,是形象,在很大程度上源于选人用人导向的正确与否。坚持好干部标准,严把政治关、品行关、作风关、廉洁关,让优者上、庸者下、劣者汰,真正把忠诚干净担当的干部选出来、用起来,才能真正办大事、办成事、办好事。
“让吃苦者吃香、优秀者优先、有为者有位”,“敢担当、善作为”就会成为广大党员干部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从而形成人人担当、层层担当、共同担当的生动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