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头条新闻

【益阳家风故事】(21)沅江方氏家风

来源:沅江市纪委市监委 作者:陈建荣 黎梦龙 发布时间:2018-02-12

一、家训家规

沅江方氏,按清道光年间方永宗所撰《续修谱序》、民国年间方槦所撰《方氏族谱序》的记载,其远祖“元一公”自“临湘小源徙居监利灵溪河厥沐”,“汤铭公”、“东祥公”由监利“灵溪河而徙居沅江”,距今已有三百余年。

在历史的滚滚长河中,沅江方氏家族的族规、家训,为后人修身立德制定了行动指南,为子孙后代树立了言行标准,演绎了方氏家族代代出英才、辈辈有贤人的不朽传奇。

方氏所修族谱中,有《族教谕十六条》:即忠孝悌以重人伦;笃宗族以昭雍睦;和乡党以息争讼;重农桑以足衣食;尚节俭以惜财用;崇学礼以端士习;黜异端以崇正学;讲法律以警愚顽;明礼让以厚风俗;务本业以定民心;训子弟以禁非为;息诬诉以全善良;诫匿逃以免株连;完钱粮以省催科;睦邻戚以禁盗贼;解譬忿以重身命。

随着方氏家族世代子嗣繁衍,家族不断扩大,为约束后代子孙的行为,一九九二年冬再次对方氏族规修改补充成《族规十二条》。二零一五年十四届续修族谱时,又新修订了《十四届续修族谱族规》:一是遵守党纪国法,尽一切可能为祖国的建设、民族的复兴,多作贡献。二是孝敬父母,友爱兄弟,夫妻互敬。家和才能万事兴,藉以充分发挥我族的优良传统。三是生活简朴,远离奢华,充分认识和做到“家俭则兴,人勤则健,能勤能俭,永不贫贱”的治家真谛。四是提倡为人的准则是:“心善是根,人和是本,尊师是方,重友是法,能忍是聪,会让是明。”五是和睦邻里,以诚待人,促进社会和谐。六是教育子女,努力学习,发奋进取,务必跟上社会不断前进的步伐,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七是轻财重义,衲言敏行,俭己厚人,恭己恕人。八是远离毒品,节制赌博,勤奋劳动,创建好一个和美幸福的家庭。方氏家族族规,延续了几千年方氏家族的淳朴家风,蕴含着深刻的修身立德、为人处世的家族管理智慧,潜移默化,润物无声。

湖南图书馆收藏《方氏十四修族谱》荣誉证书

二、家族精英

方槦。1878-1944,谱名敦阳,字奉曦、恕庵,沅江白沙洲人,生于清光绪四年(1878年),家境贫寒,忍饥苦读,成为清宣统三年(1911年)拔贡,吏部注册,候选直隶州州判,后授沅江县典狱官。民国初年,受中国银行行长刘艾堂之聘,延为家庭教师三年,嗣后在本县执教十余年。他性情耿直,举止庄重,治学严谨,不苟言谈,名闻乡梓,晚年有“方圣人”之称。方槦热心社会福利事业,乐于为人排忧解难。民国十五年(1926年)水患,灾民遍野,他邀集县绅富户募捐稻谷一万三千多石,在庆云山施粥赈灾。平常每逢酷暑,备置急救药品,以解除过往贫民之疾苦。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方槦临终时,嘱子孙薄葬,将节省的资财存益阳张家塞虎形村(现属赫山区)和沅江白沙洲(今沅江市共华镇白沙洲村),由当地人经营,作为无息借贷,周济贫民。

方正。1898-1979,谱名敦元,字克猷,沅江大潭口人(今资阳区),生于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自幼好学,家境清贫,经族兄前清拔贡方恕庵的资助,得以深造。民国八年(1919年),赴法国、比利时两国勤工俭学,后在法国鲁文大学及比利时黎业斯大学获法学博士和政治经济学硕士学位。民国十八年(1929年)回国后,任南京国民政府立法院秘书、内政部科长,上海新民大学讲师,及宁夏、贵州、云南等省高等法院推事。抗日战争胜利后,出任云南保山及大理地方法院院长。1959年,受聘为云南省文史研究馆馆员。1979年4月17日,病逝于云南,葬云南省烈士公墓。方正性格刚正耿直,在云南保山任地方法院院长时,查获商人官伯安偷运一卡车鸦片。官系腾冲县巨商,买通不少关节,企图私了此案。方不为所动,第一审判处官伯安极刑,成车大烟当众焚毁。后来,官伯安家买通南京的关系,将方调走,此案遂不了了之。辛亥革命元老、云南讲武堂学监、南社诗人李根源得知原委后,亲书“方知青天亮,正是包公明”的对联以赠。新中国成立后,方正拥护中国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他逝世后,中央统战部部长李维汉送了花圈。云南省文史馆的挽联是:“骨格清高,足扶天下正气;性情耿介,丕具古人风操。”

方向阳。女,现年73岁,共产党员,琼湖镇人。父亲方孝彰(1914-1973),字植琼,系方槦次子;母亲皮肃贞(1915-?),系著名教育家皮金固的女儿,早年毕业于湖南省立二中高中部,终身教书育人。方向阳1964年毕业于湖南幼儿师范学校,此后一直担任中小学教学工作。1976年开展电化教学试点工作,先后为北京、江西、河南、贵州、内蒙古、青海、广西以及湖南等省、市、自治区二、三十个参访团约千余名教师上过电化教学示范课。1980年被湖南省人民政府批准为特级教师,1989年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退休前系沅江市桔园学校校长。其家庭学习氛围浓厚,无一人有打牌习惯,两个儿子,都是博学多才的优秀人士。

方志辉。谱名友松,沅江白沙洲人,生于1962年。湖南省农业科学院研究员、湖南省农产品加工研究所书记、中国政府农业援外项目高级专家、国家科技部国际科技合作项目评价专家。湖南省作家协会会员。曾任袁隆平农业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兼国际业务部总经理、湖南袁氏科技首席科学家。作为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的授权代表,方志辉曾赴五十多个国家推广杂交水稻,取得显著成效,被国际同行称为“杂交水稻和平使者”。先后受到巴基斯坦、印度尼西亚、马达加斯加、文莱等国总统宴请和受到朱镕基、吴邦国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接见。

袁隆平(右二)和方志辉(左二)与马达加斯加朋友在杂交水稻田里交流

三、家风故事

家风熏陶,孝道相传

在白沙洲,人们都称道方训知老人一家:五个儿子老大是袁隆平院士的亲传弟子,老二白沙乡渔场场长,老四在派出所当所长,老三、老五经商有成,还对农业作贡献。方家就此成为了沅江白沙洲村的“齐家治国安天下”的典范,收录进了《沅江名人录》。

方家教育的成功,多半离不开方志辉的母亲。方母是中国母亲的缩影,集温顺贤淑、勤劳善良于一身,她不仅把家里打理得井井有条,上孝公婆,喜交妯娌,邻里相亲,而且乐善好施。在方家的族谱上,记录着方母孝悌的事迹。

好家风代代传承,如今方家五个儿媳,个个秉承了方家的优良家风,孝顺公婆,和睦善良,她们为婆婆做到的,有时连儿子也没有想到,当年孝顺婆婆的方母,成为五个好媳妇孝顺的幸福老人。

无私奉献,造福桑梓

2011年农历二月,方家母亲毛淑娥老人将迎来七十大寿。春节时儿子儿媳齐聚,商量着如何为母祝寿。大家想学着村里其他人家的样,放一晚花炮,耍两晚龙灯,唱三天花鼓戏,正当大家讨论热烈时,在一旁的方父方母也参与了进来。儿子儿媳以为父母会提些细节方面的要求,却不料方母提出了简化生日、捐钱为村修路的决定,方父马上附合,几个儿子儿媳也认为是个好主意,当即表示赞成。大家一致决定把准备为母庆寿的钱集中起来,以母亲的名义捐赠给村里。女儿女婿听到消息后,表示儿女平等,也要参一份,就这样方家老母七十大寿的庆祝方案就这样敲定下来了。村里修路时,一个生长在农村、平日里省吃俭用的老奶奶把儿女们准备为她庆寿的五万元礼金悉数捐给了村里,并嘱咐村干部不要对外宣张,村干部答应了她。

可当路修成之时,村委会居然“违约”了,他们要请老太太去剪彩,老人不答应。最后干部们一商量,敲锣打鼓将一面书有“造福桑梓”的大型牌匾送到了家里。从此,村里人才知道方家母亲这段佚事,也激发了更多在外工作的儿女为乡办好事的热情。

知行合一,敢为人先

袁隆平的团队里,有一位领军人物——方氏家族三十三代方志辉,他系湖南省农业科学院研究员。

BC5E4432C0BDBFB27C2350D0D29A3BB9

方志辉著《稻可道》

在杂交水稻香飘全球之际,他深得“心忧天下,经世致用,敢为人先,家国情怀”的湖湘文明之精髓,与屈子对话,把酒前贤,博集儒释道精神及宋明程朱理学,积极播洒中华文明,研究推广隆平文化,搭建和平文明交流的桥梁,悬笔就将自己二十年率团队开疆拓土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思著一成录。从处女作——当代中国第一部系统记录国外推广杂交水稻的纪实文学《十年一探》开始,一发不可收拾,创作数百万字,引起了不小的轰动,其作品被各大图书馆推荐,被二百余所著名高校选作学生课外读物,更被译成英法俄等多国语言,义无反顾地承载起隆平精神和隆平文化精髓——文明和平的使命。书以载道,被媒体誉为“科学家中的文学家”,成为文艺湘军的代表人物之一。代表作《稻可道》入选湘版好书榜和2015年度中国好书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