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头条新闻

【益阳家风故事】(20)家国情怀 农茶实学

来源:安化县纪委 作者:陈辉球 欧阳建安 安化县纪委 发布时间:2018-01-29

在安化茶乡古镇小淹沙湾村,彭氏是历史悠久的大族,其先祖在宋元之际由江西泰和县迁湖南,先后聚居于宝庆府(今邵阳市)、常德府(今常德市)等地,后有一支迁至安化小淹,称为“沙湾彭氏”。沙湾彭氏历代诗礼传家、勤耕苦读,到第16世时已经是清朝末年。光绪三年(1877)沙湾彭氏第17世彭国钧先生降生,在列强环伺、国步艰难之秋,彭国钧笃信教育救国,考入明德学堂速成师范,从此投身教育达半个世纪。光绪二十八年(1902),他的长子彭先泽出生。父子二人,一个矢志教育、培养人才,一个实业救国、践行农学,后先继美、交映生辉,成为优良家风熏陶成才的救国典范。

一脉相承——从教育救国到实业救国

沙湾彭氏族规有“勤读书”、“作人才”两条,认为“人家若代代读书,其子弟必不堕入下流,其世业必不至于扫地,纵值衰贫、犹称清第。”而且把人才视为“宗族隆替之机”,规定“遇有颖异子弟力能竞学者,大家鼓励之,贫乏者相与设法培植之,以期造就有成”。受此影响,彭国钧以兴学育才为己任,一生致力于湖南的现代教育创办和发展,先后从事小学、中学教职和中等职业学校管理44年。

他1905年任职修业学堂,1911年倡设萸江师范(安化县第二中学前身),1912年创办长郡学校,1920年整顿旅鄂湖南学校,1934年捐资创办家乡沙湾完小并设助学金。1946年湖南省政府呈准教育部,评彭国钧等五人为教育家,尊为湖南教育界五老,各赠羊裘、手杖。

在父亲的影响下,彭先泽自小立下实业救国宏愿。目睹千年茶乡安化县因茶叶制作水平低下而困顿,1919年,年方17岁的他毅然赴日本留学,入九州帝国大学专攻茶业和农业长达八年,期间出访朝鲜,熟谙多国语言和文化。

1927年,彭先泽学成回国,满怀报国壮志任教修业农校,主编《修农月刊》,以教育为平台,与父亲一起探索中国农业发展道路。先后培养水稻“小南粘”、“修农1号”“修农2号”等优良稻种推广。当时具有影响力的北京《独立评论》称:“湖南水稻改良,修业开先河”。1934年,修业农校发展成为高级农业职业学校,设立茶业、农艺专科,并设茶叶实验场。聘请经营茶叶名商和有经验的老茶农,集思广益,组织教学力量,以图我国茶叶生产的复兴。修农当年设立的茶业科,成为除复旦大学外,全国唯一一所最早开设专门茶业科的高等农业学校,在国内享有很高的声誉。

1931年,他调任国立浙江大学农学院教授,次年又兼任江苏省松江水稻试验场场长,从事水稻科学研究与教学工作,推广稻作优良品种。1935年,他编著的《稻作学》被列为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大学丛书之一,被浙江大学等高校作为大学教科书。时至今时,全国著名茶学家、浙江大学茶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刘祖生来安化考察时,曾经慨叹:以彭先泽当时的成就和名望,如继续在浙江大学从事水稻科学研究,建国后肯定是中科院院士。

救国兴邦——从修身重义到匡济时艰

沙湾彭氏祖训以大义为尚,其“重义行”一款云:“风俗盛衰在朝庭之持名教,家世盛衰在宗族之重义行。”要求全族“争崇德以修令名,振家声而恢宗绪。”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国内交通阻滞,安化黑茶运销西北受阻,安化黑茶大量积压。身为安化人的彭先泽,鉴于“吾安化70万人口,强半以茶为生”,为救家乡茶业于危难,毅然舍弃教授优厚待遇,回湘发展家乡茶业,从事农业茶业研究,任湖南省建设厅茶业管理处副处长,负责办理湖南全省的茶叶贷款、监督产制、收购、运销及出口结汇等项工作。

1939年5月,他采用木质机械压制黑砖茶,样砖试制成功。7月,他亲手设计手摇压砖机样图,与湘潭机械厂商讨试制手摇压砖机。1940年,在安化建立湖南省茶叶管理处,租用江南镇德和庆记茶行建加工作坊。1941年7月,首批砖茶10万片出厂西运兰州,获得各方好评。为了开辟安化黑茶运销市场,他冒着战火硝烟,两度赴西北市场考察调查,绘制从安化运抵苏俄恰克图、兰州、西安等销区水路陆路运输线路图。使安化黑茶冲破日军封锁线,缓解了西北市场茶叶需求,推动了安化茶叶经济发展。

“宁可三日无食,不可一日无茶”。自明清以来,安化茶叶深受西北少数民族所青睐。1941年秋,中国茶业公司湖南办事处收购安化黑毛茶19242包,重1624.85吨,本拟从益阳起运至宜昌重庆广元转至西北销场,因宜昌失陷,此批茶阻滞于沅陵、桃源之间,为支持抗战,缓解边茶矛盾,他与员工一道夜以继日,抓紧生产,1942年1月将全部茶叶代压成砖45万片,分别在同年9月及时运抵交货。并在桃源沙坪设立分厂,除代压中茶公司砖茶外,推动湘西砖茶事业,适应战时外销砖茶产量。为缓解民族纷争,缓和边销矛盾,增进各少数民族团结,做出了积极贡献。解放后,湖南黑茶边销茶作为一项政治任务定点生产。白沙溪茶厂成为全国首批边销茶定点生产厂家。安化黑茶成为架构民族桥梁的团结之茶、民族之茶。

白沙溪茶厂老厂区

加快生产进度,扩大厂房建设,研制生产设备,培训技术人员,用安化黑茶为国创汇,清偿外债,他呕心沥血,不辞辛劳。1942年5月,经省政府常委会同意,博得投资600万元,增赁茶行9家。1942年9月,在酉州增设分厂(安化茶厂前身)。1947年4月,集资组成公私合营安化茶业公司,在白沙溪设安化制茶厂。通过努力,硬是用安化源源不断的黑茶资源偿还清了抗战外债,为抗日战争的全面胜利作出了应有贡献。

学以致用——从力戒浮华到崇尚朴实

沙湾彭氏世代农耕,厌恶浮华、崇尚朴实。彭国钧、彭先泽父子为修业农校拟定的校歌中说道:“蓑衣斗笠是我们的制服,锄头扁担粪桶是我们的工具,镰刀枝剪是我们的武器,纸笔墨砚是我们的宝贝”。彭先泽幼秉家训,做学问、干事业严谨认真,亲力亲为,务求掌握第一手资料。在修业期间,彭先泽经常赤脚草鞋,打扮无异老农,一身泥水在田间劳作。有某教育局局长来校参观,见到赤脚的彭先泽,误认为是修业工友,向他喊道:“喂!请你找彭先泽先生带我们看看学校!”说完拿出名片递给彭。彭接了后说:“彭先泽是我!”接着便邀他们往办公室走去。

1938年,日寇逼近湖南,湖南私立修业高级农业职业学校(现湖南农大前身)迁驻安化东坪,为振兴茶业,充分利用安化有千年产茶历史又是茶叶集散中心的优势,1939年购置茶园40多亩,增设茶科,随后在东坪对岸的褒家冲购地1000余亩为农场及茶园,并陆续修建了大量房屋和校舍,学生一半理论授课,一半生产实践,学以致用。1943年,修业学校迁入褒家冲,相继为安化及至全国茶业界培养了大批技术人才。

从1939年到1951年,历时10年,彭先泽不仅带领安化人民开辟了压制砖茶的新时代,而且潜心研究,专注执着,将实践上升为理论,列于书本。踏遍安化及周边桃江、新化、溆浦等山山岭岭,甄别茶质、土壤、气候、光照与茶叶的影响,区分茶叶品类等级、制作工艺流程,遍访安化所有茶坊、茶埠、茶行与茶庄,著述了《茶叶概论》、《茶叶行政》、《安化黑茶砖》、《安化黑茶》等黑茶专业理论著作,有“中国黑茶理论之父”之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