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头堆放着一摞刚查实的调查材料,阳光透过窗户洒在“忠诚、干净、担当”的桌牌上,映得那六个字分外醒目。放下笔,揉了揉有些发涩的眼睛,窗外蝉鸣阵阵,把我的思绪拉回了四年前那个同样燥热的夏天。
2021年8月底,带着初出象牙塔的青涩和成为一名公务员的憧憬,我踏入了乡镇纪委的大门。犹记得报到那天,领导拍了拍我的肩膀,语重心长地说:“纪委工作可不比其他岗位,是‘打铁’的地方,更是‘炼人’的地方。做好吃苦、碰硬、受委屈的准备没有?”那时的我,三分忐忑夹杂着七分初生牛犊不怕虎。
懵懂入门:“案牍初尝”与“人情冷暖”
最初的日子,是泡在如山的文件和制度条规里。“三重一大”、监督执纪“四种形态”、信访举报工作规程……陌生的术语像一道道门槛。
第一次接触信访件,面对群众密密麻麻的诉求和略显琐碎的细节,我竟一时无从下手,笔尖悬在半空,内心焦灼。当时的纪委副书记——一位在乡镇纪检战线奋战了多年的“老纪检”,手把手教我如何梳理线索、分析研判,如何在纷杂中抓住重点。他说:“做纪检工作,要像老中医看病,讲究‘望闻问切’,既要眼尖,更要心细。”
真正让我感到压力山大的,是接手第一起经济核查任务。对象是一名村上的会计,核查涉及几年前的账目。翻凭证、查流水、对数据,枯燥且需要极大的耐心。更要命的是,核查过程中,免不了遇到熟人试探性地“打听”,甚至有人辗转托关系说情。那一刻,电话那头的婉转言辞,让我第一次深刻体会到“人情社会”对纪律防线的冲击。硬着头皮,按照纪法规定要求回复,挂掉电话后,手心竟全是汗。镇纪委书记看出我的局促,笑着说:“人情关是咱纪检干部的第一道关口,过了这一关,才能算入门。”
历练成长:“小案不小”与“民心所系”
乡镇纪检的案子,表面看可能数额不大、事情不复杂,但其背后牵动的,往往是基层群众最切身的利益和最朴素的期待。记得有一次,一位头发花白的老农蹲在纪委门口,反映村里某工程可能涉及优亲厚友,损害了集体利益。他满是褶皱的手捏着几张模糊的照片,眼神里满是期待与担忧。
那次核查并不轻松,我们通过查阅档案、走访谈话,抽丝剥茧,最终查实了问题,对相关责任人进行了处理。当我们把结果反馈给那位老农时,他紧握着我的手,连声道谢,那种源自群众最质朴的认可,给了我莫大的力量和成就感。真正让我明白了:“蝇贪”虽小,啃噬的却是民心。守护好村集体的一分一毫,就是守护党在基层的根基。
淬火锻造:“敢于亮剑”与“久久为功”
随着参与处置越来越多的案件,每一次的核查、谈话、规范文书的形成,都在一点点磨掉我身上的“书生气”,沉淀下“纪检人”的底色。
最深刻的烙印,来自于查办一起村干部在扶贫项目中以权谋私的案件。初查线索隐蔽,利益链条盘根错节,调查对象态度嚣张。那段时间,我和同事们夜以继日,内查外调,分析大数据,突破了对方精心编织的谎言网。当看到在铁证面前调查对象低下头的瞬间,那种穿透迷雾、直达真相的酣畅淋漓,让我真切感受到纪检工作“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威严与力量。它锤炼了我的意志,也让我更加敬畏手中的权力和责任。
从最初的懵懂无措,到如今能较为独立地承担工作任务;从害怕接到“求情”电话,到能坚定地说出“按程序办理”;从看到密密麻麻的账目就头大,到能从蛛丝马迹中发现端倪……脚步丈量过乡村的小路,笔尖划过厚厚的卷宗。我深切体会到:纪检监察人的成长,是在一次次直面难题中淬炼出来的。那些曾让我犯怵的“人情关”“业务关”,恰恰是筑牢原则底线、打磨履职本领的磨刀石。而支撑我们闯过难关的,始终是人民群众期待的眼神——他们的诉求有人听、权益有人护,就是我们把腰杆挺得更直、把监督做得更实的底气。
案头的阳光悄然移动,蝉鸣依旧。四年光阴,弹指一瞬,我却像跋涉了很长的一段路。褪去了最初的青涩和迷茫,穿上的是责任与担当的“铠甲”。我知道,前方的路依然会有荆棘和挑战,但我已不再畏惧。四年的“铁”与“火”,让我明白,纪检监察干部的忠诚,是在每一次选择中坚守原则;干净,是在每一次诱惑前洁身自好;担当,是在每一次困难前挺身而出。乡间的清风,需要我们用心去守护;卫士的荣光,需要用一生的付出去擦亮。这条路,我才刚刚启程,但步伐,已愈发坚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