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康熙一朝出了两个叫于成龙的著名人物,他们曾一起共事,均官至一品总督,都清正廉洁、勤政爱民。坊间有民谣称颂道:“前于后于,百姓安居”。这里要说的是被康熙皇帝赞誉为“天下廉吏第一”的前于成龙。
顺治十八年(1661年),已44岁的于成龙,怀着“此行绝不以温饱为志,誓勿昧天理良心”的抱负,到遥远的边荒之地广西罗城担任知县。当初的罗城刚刚被纳到清朝政府版图不到两年,是罪犯流放之地,整个县城等同于一片废墟,在于成龙之前一共也就去过两任知县,其中一个死在任上,一个弃官逃跑。于成龙从山西老家走了六七千里,历时几个月到罗城时,这里遍地荒草,县衙也只是三间破茅房。倔强的于成龙坚定信念,决心好好干一场。语言不通,用肢体语言接近与百姓的距离;条件艰苦,把日食两餐减成一餐,连老百姓都可怜他的清苦,这一干就是七年。往后,于成龙的官阶是越升越高,但生活却更加艰苦了。为扼止官员的奢侈腐化,他带头实践“为民上者,务须躬先俭朴”,与随从仆人同吃,在江南时更是终年不知肉味,江南民众因此亲切地称他为“于青菜”。总督衙门的官吏在他的严格约束下,“无从得蔬茗,则日采衙后槐叶啖之,树为之秃。”他为民务实清廉的工作作风得到了上至君臣同僚、下至平民百姓的不断称赞。最后于成龙做到了威震江南的两江总督,但他去世时,他的木箱中却只有一套官服,别无余物,百姓为之罢市祭奠、痛哭流涕。
把时间轴拨回到20世纪,让我们来看看“改革先锋”、“最美奋斗者”杨善洲的故事。
他是云南省中共保山市委原地委书记,改革开放之初,杨善洲积极推行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使原来缺粮的保山成为了“滇西粮仓”,被称为“粮书记”。而他本人则是常戴竹叶帽、身披蓑衣,脚套黄胶鞋,走在农业生产的一线。1964年,杨善洲担任施甸县委书记时,组织上提出把他爱人转为城镇户口,他谢绝了。1986年,姚关乡的一位副乡长在杨善洲家看到老书记的老伴和女儿们正在吃包谷饭,得知老书记家里的粮食不够吃只好用包谷掺在饭里时,这位副乡长流泪了,当即让乡民政给老书记家里拉去了两袋救济粮。杨善洲知道后,批评了他:“好多人家连包谷饭都吃不上呢,接济要接济比我们更困难的家庭。”他叫家里人将送来的粮食退了回去。1988年退休后,他践行“只要生命不结束,服务人民不停止”的诺言,卷起铺盖扎进大亮山种树。他的老伴坐过4次林场的吉普车,为此他还交了370元的汽油钱。他说:“办林场后,领导考虑到我老了,出外办事不方便,就专门为我配了车。但车子是办公用的,不是接送家属子女的。虽然不在岗位了,但原则还是要坚持。还有我当领导有小车用,那些买不起车,买不起摩托车的人怎么办呢?想想这些,我觉得当个领导已经够‘特殊’的了,还想多占点其他的便宜,就太不应该了。”22年,他把5.6万亩荒山变成绿洲,并将价值3亿元的林场经营管理权无偿移交国家。
2011年《感动中国》对杨善洲的颁奖词中这样写到:绿了荒山,白了头发,他志在造福百姓;老骥伏枥,意气风发,他心向未来。清廉,自上任时起;奉献,直到最后一天。六十年里的一切作为,就是为了不辜负人民的期望。2018年12月18日,党中央、国务院授予杨善洲同志改革先锋称号,颁授改革先锋奖章,称他为不忘初心、奉献一生的退休干部楷模。
两个人物虽然处于不同的时期,却有着相同的特征:不留半点私念,造福一方人民。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的讲话中提到,初心易得,始终难守。清廉和实干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清廉是根基,只有根基筑牢了,才能让为民造福这座大厦坚如磐石、稳如泰山。要以史为鉴,在学思践悟中坚定理想信念,在奋发有为中践行初心使命,在矢志奋斗中谱写新时代的青春之歌。